close

1991年,芭芭拉史翠珊自導自演過一部片子,The Prince Of Tides,中文譯名叫『潮浪王子』。片中人物各自由於童年或過去遭心理創傷而不當壓抑,使得日後或長大成年後不管是與人相處、或是面對自己時,都出現一些很詭異的反應。


為什麼突然想到這部片子呢?潮浪王子?


憂傷似浪,一波波時大時小;痛苦的回憶就像一塊豎在海中的巨大尖石,尖石逐次會被浪潮磨圓,但在有生之年卻不可能化為砂礫。這塊石頭,就這樣深植在心中,無法抹去。


這次小產,親朋好友紛紛給多我極大的關懷與鼓勵。真正痛苦的,不是我對他這期盼許久的落空,而是我所聯想到的,對小孩本身的創傷。且不管他是否有思想能力,是否能理解我作這個決定的苦,在他身上的產生的痛楚,都化成千上萬倍,植入我心。


不同的宗教信仰對處理這件事的角度解釋迴異極大,這是我心中一個很予盾的點。生命的起點,究竟為何?各方人士站在為我好的角度,紛紛提供我不同的善後作法--確切點來說,是一種安慰。

站在醫學科學的角度,六個月以內,若脫離母體未能獨立存活者,不被視為一個完整的生命體;宗教信仰者的認知,則是只要有心跳,生命即已成形。我本身對宗教並無狂熱,所有宗教勸人向善否則將面臨萬惡深淵的警言,在心中的烙痕並不深刻;但那感覺會在,那想法會在,各方說法我都聽進去了,惟總無法不去想像那最悲慘的結果。


華人世界中有各式信仰,不論道、佛、基督或是天主教信仰,相較於西方世界,大家有較直接而不壓抑的情緒出口,像『潮浪王子』這般在西洋影片中常出現的議題,似乎在華人社會中較少人注意,一者我相信是人本的概念不若西方強大,二者或許是觸角未到、三者或許大家除了求諸宗教,還有命理師父的管道可供宣洩。只是,不管是宗教或醫學,那種『失去』--尤其是在身體已可以明確地感受到他的存在之後,格外地另人心痛。我一向不會幻想肚子裡小baby在跟我說話,只會靜靜地感受他在我的肚子裡的『存在感』,如果今天孩子是長在爸爸的肚子裡,對我的衝擊也許會更小很多;同樣的,如果是在三個月左右選擇作了絨毛取樣,當時他還小,還沒有感覺到胎動,我猜我對這整件事的感受又會是很不同的。

然而,互動,是很強的一股力量,尤其是無聲的互動。一旦可以實際感受到他、聽見他的心跳,那樣一個實際存在的力量,比起單純的想像,很難不把他當作是一個獨立的個體。正因他是一個獨立個體,那樣的『開始』與『失去』之間的拉鋸,力量之強大,會撕裂心扉。


這一週來,他像個王子,站在這股憂傷的浪頭,屢屢衝上我的心頭。每有一波,剛強與柔弱的二極便要交戰一次。柔能克剛,苦澀的尖石上,有圓角在成型。

因為此事,意外知道許多好友們內心深處藏著的苦痛巨石。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,忘掉痛苦面對現在,是大家教會我的功課。


謝謝大家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ivyhung 的頭像
    ivyhung

    存在物語

    ivy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